其他

让孩子远离“自然缺失症”

2017-11-16 点灯人教育

 

大自然希望:儿童在成人以前,就要像儿童的样子。


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,才能产生想象力。

——梭洛


有一个孩子,从小就对声音感兴趣。


有一次,他的祖父把他带到农村,大自然里一切太让他惊奇了。白天,他去研究知了怎么唱歌,半夜,他又跑去听蟋蟀的叫声。


无疑,魅力无穷的大自然,给人的启示也是无限的。


多年之后,这个孩子成了发明家,他就是被世界誉为“电话之父”亚历山大·贝尔。

 

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,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,直至一生。

——蕾切尔.卡逊


大自然的一切,都是值得观察的,如果附近有花园,就挖掘植物的观察智能价值;如果附近有动物园,就挖掘动物的观察智能价值。


在瑞典,有一位乡村教师,他对园艺非常爱好,空闲时就精心管理花园里的花草树木。



受他的影响,他的儿子林奈也十分喜爱植物,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花园。小林奈有非常惊人的观察力,经常拿着各种植物、带着新奇发现去问父亲。身为教师、又懂很多植物学知识的父亲,总能给予小林奈很好的解答。


善于观察和学习的小林奈,八岁就有了“小植物学家”的别名,长大后,则成了瑞典著名的博物学家(博通植物学、动物学、矿物学、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专家)。

 

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,需要和自然的接触。

——理查德•洛夫


如果孩子们从没有被自然感动过,长大后会如何看待其他生命?


如果孩子们从未有接近土地的体验,长大后会如何对待我们的自然环境?


如果这些没根的孩子长大,开始主导未来,我们又会走向何处?

 


现在的孩子,长在高楼大厦、钢筋混凝土之间,电视、电脑、手机、游戏机等电子设备充斥于孩子的生活,孩子在光影声色的刺激中难以自拔,自然就少了对田野、土地、大自然的接触,分不清五谷,辨不出花草,认不出飞鸟走兽,久而久之,严重者还会导致“自然缺失症”。


所谓自然缺失症,其实并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需要服药治疗的病症,而是当今社会一种危险的现象。


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,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,比较容易变得孤独、焦躁、易怒,甚至在道德、审美、情感、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。


这并不是耸人听闻,现代文明物品,的确在不知不觉中,一直钝化着孩子的感知力、想象力和思考力,举个简单例子:


作业题目

蚂蚁有几条腿?

腿分几节?

头上几只触角,作用是什么?



若是以前的孩子,想知道这些,首先需要思考,在哪里能找到蚂蚁,找到蚂蚁之后,需不需要借助放大镜观察,然后再观察蚂蚁的行为,记录观察结果,分析相关情况。


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的观察认知力 、表达能力、判断力、分析力等多种能力,均得到锻炼和提高。


而现在的孩子,只需打开电脑,输入问题,答案就会立即出现,复制、粘贴、打印、上交,他几乎不需要自己动手做什么,长此以往,很多能力都会弱化。


我们不能让这么危险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,建立起孩子与大自然的联系,让孩子在大自然中,寻到启迪智慧的力量,势在必行。

 

我满怀深情、诚恳地希望所有父母都能为孩子打开这扇神奇的窗户,让他感受大自然的力量。

——赫伯特·斯宾塞


赫伯特的观点固然值得提倡,但面对不可阻挡的城市化潮流,单是依靠忙碌的父母为孩子打开这扇自然之窗,并不是完全可行的。


作为儿童的同路人,老师可以像林奈的父亲那样,给孩子一个能接触到大自然花草树木、鸟兽虫鱼、山川河流、风霜雪雨的机会,并懂得如何引导孩子、协助孩子。



就如朱爱朝老师一般,以自然笔记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,让孩子与大自然之间建立真实、长久的联系。


道法自然,亲近母语

承继文化,化育全人


朱爱朝老师说:


我觉得今天的孩子,他要建立自己的根基,我想第一个根基是他的中国根基,就是要他对自己,在这个地球上作为一个中国人,他感觉到自豪,他要亲近自己的母语,亲近自己的中国文化,这是其中的一个根基。


还有一个根基就是大地的根基,就是我刚才说的,就是做自然笔记,让孩子亲近大自然。


11月25日,亲近母语研究院将在深圳举办传统文化工作坊,特邀朱爱朝老师担任主讲,本期工作坊的主题是:时节之美——二十四节气和自然笔记。


她将从儿童出发,选择最契合孩子生命节律的讲述方式,用自然笔记开启孩子走向大自然的神秘之门,并把二十四节气带进课堂,让孩子感受时节之美,带领孩子吟诵古诗歌,让孩子找回失落许久的韵律感,回归文化之源,生命之源。


此外,朱老师还将讲授适合儿童的传统文化课堂如何建设,汉字、诗词、习俗、老故事、传统游戏等具有中国元素的教学内容如何讲述,吟诵教学基本方法与规则具体是什么,母语教学的新路径有哪些.......


点击进入工作坊详情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